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互联网医院发展的下个十年

互联网医院发展的下个十年医疗信息化之路

先来简单梳理一下近二十年来的医疗信息化之路。网上以及各位行业大咖都有自己的一套发展历程的阶段划分,在这里纯粹是根据个人一路走来的历程做概括总结:

大概1995年医院开始信息化之路,最开始的首先是解决收费问题。这个与银行以及各个行业都是类似的。

2000年之后医院的院内局域网已经开始尝试,有些医院业务系统开始完善。比如HIS、LIS、PACS等。2000年是医疗信息化真正开始的时间点。

2008年之后受国家4万亿经济刺激、新医改的开始,而且受2003年SARS的影响,国家的项目资金开始倾斜医疗行业,导致医院信息化、区域医疗大发展的年代。其实当时SARS非典时期的瞒报、漏报,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的主观的不想把事态搞大的本位思想,另一方面是单纯的手工上报,比如一个医院发现了疑似,这家医院要报给当地CDC、当地CDC直接报到国家CDC,另外这个医院还要报告当地政府,政府部门汇总上报,还有卫生局条线一直到国家卫生部,信息在各个单位之间做不到共享,信息也不同步,再加上时间紧,就会出现很多的统计错误。这个就是题外话了,总之国家发现了问题,就开始立即着手解决,这是我们国家制度的优越性,执行力超级强。

互联网医疗迅速发展,保守和革新派的舞台

2008年之后,虽然全球经济遭遇衰退,但是同时点燃了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的第二波高潮。随后互联网企业,以及互联网与行业的结合快速发展。在医疗行业最具代表的是2011年春雨医生的创立,当时很多行业人士都对此嗤之以鼻。一直到2015年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与北大人民医院掌门人王杉之间的一次对话(一场相互打断18次的对话),这次对话具有历史意义,虽然王杉院长一直声称自己是互联网医疗最早的18人之一,也一直在自己的医院实践信息化和互联网。但是这次对话,其实就是在互联网医疗起飞前夕的传统医疗人士的焦虑、担忧、保守,以及创新群体的激情、求变、张扬的冲突。两个人一个多小时的对话,始终没有在一个频道,18次的互相打断,更像是一次公开场合上的激烈的“吵架”。张锐是一个在互联网医疗发展中值得记住的名字。

2015年6月份,在北京大望路那边的一次医疗论坛听张锐讲他的理想和春雨遇到的困难。10月份张锐突发心梗去世,朋友圈无论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他的张扬个性的人都对他充满了尊敬和怀念。后来我跟春雨另外两名创始人也有过交流,但是那是春雨已经不是张锐时期的春雨了。

试水医疗服务、试水线下服务:

真正的互联网医院应该是2014年到2016年逐步出现。这也是“医改进入深水区”、医改最困难的时期。区域医疗信息化、区域健康档案、家庭医生都在事实上被否定。而且也是在同一时期,医生集团开始崭露头角,张强医生集团2014年成立。2015年挂号网改名为微医。好大夫、丁香医生、就医160、健康之路开始纷纷从医疗内容服务转向,互联网医疗服务。

2014年之后的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院到目前几年是发展最快的,最初的互联网医疗内容服务商转向医疗服务,然后开始探索线下服务。这个过程我亲身经历,近距离体会到这些企业业务战略调整的艰辛和难度。

宁夏不仅仅有枸杞,还有互联网医院

互联网医院,不得不说宁夏政府的贡献。一个原本很不起眼的省份,除了枸杞很多人都不能准确知道宁夏的位置和特色。第一个建立官方互联网医院的政府,第一个邀请了30多家互联网医疗企业共商互联网医疗大计,第一个出台互联网医院管理和运营规范,第一个发互联网医院牌照,也是第一个被国家卫健委约谈的政府。目前也是第一个开通互联网线上医保服务的互联网医院平台。在中国,尤其是政府,当第一不容易。然后2016年年底,国家卫计委“泄露”出一份取消互联网医院的“征求意见函”,这其中有企业背后的博弈,也有卫计委不同部门的博弈,更有政府试探民意的用意。一时间很多人,甚至投资机构对互联网医疗一下子回到了张锐与王杉院长的对话上来,也更有很多本来就是保守思维的人觉得这是传统医疗的胜利。

历史总是按照其发展的趋势来发展,不会因为某个人或某些人的观点而发生变化。顺应趋势,积极迎接变化才是循“道”而行。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也不仅仅是一个软件、一个平台,当他成为理解世界的一种思维、一种模式、一种习惯、一种文化的时候。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新的技术带来的变革就非常必要。

互联网医院的冬天和春天?

2016年的官方“取消互联网医院”的草案一直没有以官方名义正式出台 - 很奇怪的事情哦。接下来2017年似乎是静默期,也是博弈期。这种沉默对于悲观的人来说就是观望和退缩,但是如果你知道趋势,看到未来,就是机会。2017年是互联网医院的冬天。2018年春节之后,半年内,接连出台了5个文件,这在历史上政府如此密集发文是很少见的。很多人说互联网医院迎来了春天。

其实,最近两年才是冬天。或者说,这个春天有点长,冬天的寒冷依然主导着早春的脚本。或者说这个漫长的冬春之交就是“2016年冬天”之前留下的“伏邪”,《黄帝内经》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中医的“伏邪”类似西医说的潜伏期,但是中医的理论更有深度,治疗也更有效果。这里不谈中西医的问题。

让我们复盘一下互联网医院的“冬天”的伏邪:

2016年之前的几年在风投的鼓动下的喧嚣下,互联网医疗企业很多忘乎所以。纷纷大举进军线下就是一个败笔。春雨诊所、丁香诊所、微医医疗中心、杏仁诊所等等。我本人开过诊所,知道其中的水深水浅,最早看到丁香诊所花了500万才能开业的时候,就觉得有时候人在头脑发热的时候,决策就容易出现重大偏差。就连创始人是医生出身的马丁也开了杏仁诊所。小黄车的教训也是一样。

线下试水成为互联网医疗企业“说不出的苦”,也只有自己知道。

大部分互联网医疗企业或者从医疗内容服务做起(好大夫、丁香园)、或者从挂号服务做起(微医、健康之路)、或者从信息化转型做起(卓健)等。基本的模式也是2C模式。其实卓健严格意义不是互联网医疗企业。在2C流量红利达到瓶颈的时候,业务模式如果没有创新和突破,而且这个突破一定不是线下开疆拓域。

2C拼杀过后,资本只是输血,如何造血才是看出一个互联网企业的战略功底和定力。

互联网医疗不是“颠覆”传统医疗,而是"赋能”传统医疗。听上去很美好的愿望,但是2C的基因,如何才能长出2B的果子?我很早写过一篇文章《转型就是转基因》。香蕉的基因怎么可能长出苹果?

2C恋爱的“闪婚”节奏与2B的恋爱的“慢热”节奏明显是频道的错位,距离结婚还有n个耐心等待期。

行业的冬天和春天,其实应该学习一下农民种地。真正的农民种地不是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这样的话是没有抗风险能力的。了解农村的应该知道一年四季都在播种,一年四季都在收获。深秋、初冬就开始播种小麦,来年春天播种花生、红薯,春末夏初播种玉米、大豆,夏天播种水稻,秋天开始种各种蔬菜等。这样才能保证一年四季的希望和收获。

几年前我也持有这样的观点:“互联网医疗和互联网医院就是差异化服务,解决医保之外的服务。”互联网医疗不需要也不应该依靠医保。后来我发现我的理解错了。

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随即成立的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医保局的成立,才标志着国家医改的真正开始。我们经常说的医疗行业的三角(、、Payer),支付方一直是跛脚汉。目前中国医疗的很多问题互联网医院开发,包括莆田系的问题,根本上说都是多年“跛脚医保”的问题。(跛脚一是指专业性的问题,二是指话语权的问题。)

国家医保局的成立,暂时是延缓了互联网医院医保的进步,但是从未来长时间来看,一定是加快发展。“医保局的成立,才是医改真正的开始”。大家拭目以待。

未来:

“察古至今”,之所以上面啰嗦这么多,就是要了解这个过程,才能知道未来将如何发展。互联网医院到底如何发展?未来是什么趋势?愿景的展望是如何的呢?

几个月之前与卫健委交流,一直想写一写互联网医院的PPT,但是一直也没有成文。国家层面在互联网医院方面确实需要制定顶层的战略、政策,以便引领其发展。当然互联网的草根性也要求有更大的空间野蛮生长和发展。有序与无序始终是一个平衡。VISA总裁迪伊-霍克写的《混序》中认为:健全的组织应该是开放的,是居于“混沌”和“有序”之间的“混序”组织。我很喜欢这本书的观点,中西结合,大手笔的开放思维。

我们少谈些哲学,多谈些具体。

先抛出我的结论:互联网医院必将在医疗服务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不是“颠覆”,也不是“赋能”。这两个定位一个是居高临下地要颠覆传统,一个是上赶着要给传统赋能,都是不可取的。如果大家分析一下电子书、网上书店与传统出版业、线下的书店,也许能体会到一些。

互联网医院发展前景或方向展望:

一、互联网医院符合“价值医疗”的趋势,因此带来的体验将更具生命力;

二、互联网医院的医保开放会更加紧迫和现实,从长远来看,互联网医院更加确保医保基金的安全,而非很多人杞人忧天的担忧;

三、互联网医院将催生技术和模式的创新变革。标配(问诊、咨询、处方、配送、远程诊疗)之外的创新,体验与需求会推动技术的发展。CDSS、AI初诊、疑难杂症的互联网优势、预测医学、定制个性化治疗?都是可以思考的突破;

四、物联网不是方向,至少未来10年不是。看病的需求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但是确实有很多傻瓜觉得“豪华医疗”、“奢侈医疗”是个方向。真正的需求就是:解除病痛(生理上和心理上);

五、互联网医院会公立化,未来会出现“公立互联网医院”、“公立区域超级互联网医院”。这是由医疗需求而来的互联网医院开发,我有次在厦门讲过医疗的消费需求,具有与其他服务不同的地方,这些才是互联网医院需要考虑的;

六、大部分医院自建的互联网医院会死掉,或者半死不活,或者虽活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