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和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联合重磅打造的2021年全国“两会”特别策划“两会•健康策”之“互联网+中医药,为高质量发展提速”邀请了来自学界、业界和临床大咖结合两会热点,从不同维度共同探讨互联网+中医药发展话题。
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民生采访室副主编王君平(左一),岐黄学者、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高思华(左二),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京东健康CEO辛利军(左三),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办公室主任、中日友好医院发展部主任卢清君(左四)参与现场直播。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唐旭东:
中医药要拥抱新技术
中医药是传统科学,但传统的并不是落后的。无论是从天人相应、人体整体观,还是辨证论治,都预示着它的先进。我们不能看方法技术古老,就认为它落后,重要的是安全、效果好。我举个例子,带状疱疹在急性皮损期如果用火针点刺,加上拔火罐,两次就可以好了,还有很多慢性病、皮肤病都可以通过中医药得到很好的治疗。
与此同时,中医药也应该拥抱现代科技。现代科技可以让中医药插上翅膀,包括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5G技术,将使中医药在基层中医药的服务上,在科技引领中医药的发展上,在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的研究方面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中医药发展也离不开现代科技。新冠肺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中医药做出了巨大贡献,西医专家不停地问,中医药什么机理,我们没有现代科技去解释不行;包括对于重症新冠肺炎的炎症因子风暴,中医药的效果也是很好的,比如血必净,我们对30多家大型西医医院对药物的临床疗效观察显示,血必净可以减少患者在ICU停留的时间,也可以减少机械通气、插呼吸机的时间,这都是验证出来的。
所以,我们要拥抱现代科技,特别是在这次“新基建”的过程中间,中医药要抓住这个机遇,促使我们中医药有更好的、更大的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徐凤芹:
中医药要借助互联网做好人才培养
中药目前还存在一些高质量发展上的不足,包括人才总量的不足、创新体系的一些不完善,还有发展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如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医系统就只有两个。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也提到了人才培养的问题。
2018年,我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是一个面向多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平台的一个系统化研究,用全国500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基于中医经典理论做的一个辨证论治辅助决策系统。另外,我们还开发了面向青年中医的传承辅助教学平台,面向老百姓的名老中医、专家经验服务示范推广应用,以及面向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患者随访信息标准化规范。通过这样一些手段来有效提升中医师的诊疗水平,使中医精髓得以传承。
2020年,我们医院依托互联网,全年组织参加国际抗疫远程交流培训达到22场,覆盖23个国家,受众超过7万人次。还面向83个国家使领馆开展了中药远程健康咨询服务,解答相关问题。
同时,我们也在做“互联网+慢病管理”。通过远程指导进行慢病管理、健康养生。互联网的模式是可行的,但需要注意医疗风险、法律责任、医疗质量和监管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可以更好地助力“互联网+中医药”的发展。
岐黄学者、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高思华:
“互联网+中医药”亟待突破技术瓶颈
互联网的特点一个是快,一个是广。它可以以很快的速度让医生和患者建立联系;覆盖面宽广,把不同地域、不同方位、不同的群体联系在一起。
前一段时间,我们借助京东健康的平台,与京东健康中医院共同成立了一个中医专家会诊中心,组织全国知名专家,形成会诊中心的专家群体,利用专家群体和各个基层医院联系起来,来解决基层医院看名医难、看病难的问题,解决了三甲医院专家资源下沉到基层为民众服务的问题。
目前来看,还有一些技术难点需要突破,比如说中医诊疗和西医的诊疗有一定区别,西医主要是影像学诊断,实验室诊断,而中医主要是通过对人体状态的认知,通过望、闻、问、切对患者的整体状态进行判断评估,尤其是中医的舌诊,脉诊神色的诊断,还需要从技术上保证它不失真。虽然我们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开发的脉诊仪,还有舌诊仪这些产品,但技术上还需要提高。
总体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系统工程,将来专业的事由专业的机构来做,医院就提供医疗服务,搞互联网的就打造好的平台,平台搭好了,让医院、药店、其他各种服务机构、中药相关机构到平台上来,通过这个平台找到各自位置,服务大众。当没有壁垒的时候,我们才能算是真正的“互联网+医疗”了。
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办公室主任、中日友好医院发展部主任卢清君:
互联网医疗与大数据有助于建立科学评价中医疗效的方法
新冠疫情,让医院、医生、患者都认识到了互联网医疗带来的优势和作用。互联网医疗是系统性地促进中医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和路径。
远程医疗是中医大专家指导帮助基层医生开展中医治疗的有效方式,可以把很多有效的中医疗法传授给基层中医大夫。互联网诊疗面对的多数是适合中医治疗的康复期复诊的患者,接触更多的是基层医生。以前患者对基层医生并不信任,不愿到基层接受中医治疗。有了互联网+医疗协同体系,一方面可以提升中医对于基层居家康复患者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家庭医生和社区医生更广泛使用中医进行治疗。接受中医治疗的人群多了,累积大量的病例,就形成了中医大数据,这对中医高质量发展和系统学科建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促使广大患者接受中医,需要对中医疗法的疗效有明确的评价。这次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评价中医疗法。这种评价不能单纯的借用西医的评价方法,而是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建立符合中医特色和规律的评价方法。互联网技术提供了可行性:连通院前、院中、院后的互联网+医疗模式,有利于系统采集和存储患者接受中医治疗前后的病历、检查检验、随访等,把主观数据和客观数据进行前后对照,建立患者个人医疗大数据,累积病例多了之后,就能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来系统地评价中医疗效。这对建立患者对中医疗效的信心,尤其是对大众更加相信和接受中医,会有更大的帮助。
未来,互联网还可以链接更多新的技术,比如人工智能、通过5G技术链接的数据采集传感器、可穿戴设备等,尤其适合应用于慢病、康复类的疾病、适合在基层开展中医治疗的疾病等,对于患者和医生的互动、疾病的连续治疗,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相信随着监管措施的不断完善,运营能力不断提升,数据管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互联网+医疗将对推动中医的高质量发展起到更大的帮助!
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京东健康CEO辛利军
互联网助力中医实现“弯道超车”
京东健康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并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使中医与互联网相结合,从而充分发挥中医的独特优势,在方方面面都能为患者提供便捷和高质量的服务。
首先,中医和互联网结合可以达成平台效应。新冠疫情期间,京东健康的中医互联网医院,近1万名中医师每天为数万名患者提供问诊服务;京东健康和北京的中医管理局联合打造的平台,也为海外患者提供了问诊服务。在传统的医疗体系里,要实现这些需要巨大的投资,但是在互联网上,每一天都能解决患者的很多问题。
此外,中医特别适合做健康管理。健康管理需要一个有时间粘性、能实现连贯监测的平台,在线下是很难完成,但在线上其实很容易。在健康管理上面,互联网+中医能够发挥非常独特的优势。
京东健康是率先提供线上中药抓方服务的平台,我们联合了像同仁堂健康这样的中国著名的中药供应商,全国的患者都可以上传医生的处方,实现在线抓药、代煎、送药上门的一站式服务。
中医和西医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区别,那就是西医在诊疗上更依赖影像检验、病理检验或生化检验;而中医的望闻问切非常有机会通过科技的手段和数字化的手段,实现患者和医生交互。中医跟互联网结合,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中医快速发展的痛点,实现“弯道超车”。
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民生采访室副主编王君平
规范互联网要“制度带电”“规章长齿”
近年来,中医药一直是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面对新冠肺炎的大考,中医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彰显了独特的中国智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药事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坚持中西药并重,实施中药振兴工程。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业态蓬勃发展,方便了群众就医,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而我们的互联网医疗在新冠疫情之间进入了千家万户,互联网医疗也成为一个发展的快车道,一个新业态。
中医药用了5000多年,有广泛的人文经验,但是像散落的珍珠一样没有串在一起,这些证据链需要有一个高科技的手段,特别是互联网来把它证据化数据化,来为我们的中医发展提供真实世界的证据。
互联网加中医药是一个筐,不能单单把中医药诊疗放进去,还要把传承康复、中医药走向世界都加进去,互联网加中药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互联网加中医药给监管带来了一个新难题,在中医加互联网规范的时候,不仅要制度带电,规章长齿,还要建立起我们的法律体系。我们还要把医疗质量放在首位,不仅要完善制度的空白,还要打通互联互通的渠道。
互联网医院从无序到有序,从任性到规范,安全是门槛,医保是关键,医联体是桥梁,互联网要想健康发展,就要肩负起呵护人民的使命来。
微信扫码或拨打热线
4009602675转1
微信扫码或拨打热线
4009602675转3
手机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