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公立医院入局互联网医疗,如何跑出“速度与激情”?

2000年左右,一众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平台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数字化医疗开始萌芽;到了2019年,预约挂号、检查结果查询、复诊续方、非处方药和处方药购买以及健康和慢病管理等服务已能广泛在线上开展,数字化医疗布局日臻完善;而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进一步加速了数字化医疗的发展,使更多线上医疗行为“常态化”。

有数据显示,2016-2019年,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的用户渗透率由38%增长到了70%,数字化浪潮已然到来。在这种新形势下,国内互联网医院建设成效如何?如何打通医院各科室之间以及各医院之间的信息壁垒?医院互联网建设如何实现共赢?成为目前各大医院及企业关注的焦点。

9月18日,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台湾台北医学大学万芳医学中心互联网医院业务模式,海医会医院管理专委会、浙江省医院协会,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健康界共同举办的“第九届海峡两岸医院院长论坛”之“分论坛二:数字医疗的现实与未来”上,国内医院、互联网企业内的专业人士,对此展开了深入讨论。

人工智能成为数字医疗发展的“助推器”

作为我国智慧医院建设的监测指标之一,电子病历的分级评价工作引起了各级医疗机构的重视。国家卫生健康委也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文件,颁布了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价的相关标准,同时将电子病历的评级工作纳入到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当中。

论坛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叶全富阐述了当前我国电子病历分级评价工作建设的进展。他表示,全国电子病历的分级评价开展多年来还是有很大进步的。

叶全富介绍称,2019年度参与电子病历分级评价工作的医院的平均级别是2.08级,初步实现医疗机构中信息部门之间的内部数据交换。尤其是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政策出台后,医院的积极性和水平明显提升。三级医院电子病历的级别从2011年的1.58级上升到2019年的3.11级水平。医院的科室部门之间基本实现数据共享,完成了电子病历系统的初步的建成。其次,电子病历系统的功能应用水平整体呈现出东部高于中部和西部的态势,大部分医院的评价级别在三级及以下,目前还没有一家医院能够达到最高的八级评级。

谈及当前存在的欠缺和不足,叶全富直言,各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于电子病历建设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例如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发达地区,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并成立省级专家组,指定和下发相关的指标要求,对于该地区智慧医院建设触动较大。但有些省份由于人员、经费、评审专家资源等问题,还未能全面深入地开展这项工作。

此外,电子病历系统数据质量不高,采集的数据完整度、准确度还有待提高;部分医院对电子病历信息安全性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门负责信息安全的管理人员,相关制度不健全,存在安全隐患。

对此,叶全富建议,首先要提高数据质量。尤其是近几年来电子病历普遍存在数据质量不高的问题,对数据采集源头质量没有做到高标准、严要求,无法保证后期数据使用时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加强信息的安全性。建议各地的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医院在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方面的管控和监管,各省要成立电子病历的专家评审组,加强信息安全方面的分级评价工作,同时各省应加强信息安全的学习和培训等;最后,要全面提升全国电子病历平均级别水平。电子病历的四级标志着医院内部全部信息实现共享,包括患者用药、检查、护理、治疗、手术等方面,实现药物药品的配伍、相互作用的自动审核、合理用药的监测等功能。对于三甲医院来说,四级也是其实现院内数据统一管理、智能化应用等高级别要求的必由之路。

说到数字医疗自然离不开人工智能这一话题,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致贺信中深刻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在我国数字医疗的进程当中,人工智能的研发与应用也成为助推数字医疗发展的不懈动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丁克峰畅想:“我们相信,在二三十年后,人工智能会根本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会明显改变医疗服务的体系、方式以及结果。”

据了解,目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已将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到诸多场景,不断探索数字科技与医疗垂直领域地深度结合,并取得了令人瞩目地成果。例如,在抗疫过程中,医院在前期已铺设成熟的5G网络基础上,迅速建立了一套整合红外测温、VR探视、智能机器人和数据指挥中心的指挥管控系统,并搭建完成全国首个5G ICU,具有AI镇定评分、防跌落、自动调温调光,医疗设备云端互联,VR远程监控探视等功能,在抗击新冠疫情和救治“6.13”温岭爆炸伤患者过程中均发挥巨大作用,获得2020“绽放杯”5G助力疫情防控专题赛一等奖。除此之外,医院获评浙江省“医学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中心”,在医学人工智能领域开展了多项应用研究,如影像智能辅助诊断软件、基于AI的CDSS系统、疾病风险预测模型、AI智能ICU监测系统等,并与业内顶尖技术方合作,开展利用无人机、5G机器人、可穿戴无线监测设备等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医疗健康服务的边界。

“对于医院来说,人工智能理念的拓展和发掘尤为重要。”丁克峰表示,以医学影像为例,不仅需要建模学习、计算机视觉等功能,还需要数据挖掘、语音交互等新功能的开发,从而形成针对多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不断拓展医学人工智能的覆盖面。未来,希望医学AI能在更多场景、更多领域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做基于互联网的全周期健康服务

智慧医院建设日趋完善,诸多医院也相继落地实践,如何做到跨科室合作?各科室间如何打通信息壁垒?台北医学大学万芳医学中心带来了宝贵经验。

据台北医学大学万芳医学中心资讯长许权广介绍,首先,台北医学大学万芳医学中心做了许多智能化和信息化投资,包括临床照顾、行政管理、公众服务等,使得医院信息互通真正能够达成一个整体。其次,医院还进行了诸如病历无纸化、同意书无纸化、完善后勤系统、增加医药耗材辨识码、病历智慧审查等系统的研发应用,通过这些技术加持,可以使盘点对账以及线上审查更加便捷,大大节省时间。

许权广还指出,在内地的诸多医院中,信息部门系统的搭建主要是以硬件为主,这样的系统往往在维修维护上的时效不尽人意,所以医院怎样去筹措属于自己的“信息部队”也显得尤为重要。台北医学大学万芳医学中心在搭建“信息部队”方面也招揽了许多人才,在信息化时代的当下,信息安全也成为医院重点关注的领域。

得益于一系列的信息化配置,原本每月高达1878次的呼叫铃骤降至53次;94%的病人可以在5秒内找到他的护理人员;护理人员的行走步数也下降20%;交班时间减少59%,这样的管理模式,对于护理人员缺乏的医院尤为适用。

许权广还介绍到,除了医院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台北医学大学万芳医学中心还跟周边80家的基层社区诊所结合,帮助这些诊所打造信息系统,同时联通到院内系统中来,只需一键便可将患者病况资料同步至医院和卫生机关。

“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三个字,‘大’‘人’‘物’,即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许权广认为,在医疗端也是一样的,只要掌握‘大’‘人’‘物’,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

突如其来的疫情,为国内数字医疗发展按下加速键。医院信息系统架构云化、“5G+物联网”、 “大数据+医学人工智能”等等这些信息都已经提示新基建在医院信息化建设当中已经进入主导地位。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后疫情时期的常态化防控状态下,怎么样把信息化技术进一步运用到智慧医院管理中,同时如何契合新基建,让新技术和新业务以及全流程的服务得到更进一步的发挥和更进一步的深入,成为目前医疗信息化和智慧医院建设的首要任务。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怎么样把信息化转化为医院的精细化管理,转化为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当前医院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课题。

“从医院角度来讲,要着眼于智慧医疗做基于互联网的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副书记廖家智指出,第一,要把在线诊疗向“健康”延伸,包括健康管理、健康生活、疾病预防和康复护理等全周期的服务,以契合健康中国的政策;第二,建立智能化的疾病风险预警、人工智能支撑的技术突破、诊后随访等系统,实现从“患者找服务”到“服务找患者”的转变;第三,结合物联网等技术,采集更精细、全面的运行数据,协助管理者做出更准确的决策;第四,医院可与其他医疗服务提供方(如诊所、药房、康复中心等)通过云平台联通,形成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

平台与医院形成“生态联盟”

医疗数字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衍生出了远程医疗、分级诊疗、VR诊断等新型的数字医疗应用。

医疗联合体就是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快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业务高效协同便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服务,推进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推动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所以,从近几年的国家有关的文件当中,都能领会到国家的支持和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这方面内容。

“应该说新时代我们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彭明强表示,在新时代要不断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运动,运用促进跨界融合服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健康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的新需求,探索通过互联网技术促进人民健康和改善医疗服务也成为新的目标和课题。

彭明强强调说:“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探索创新“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提高“互联网+医院”的建设与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据了解,近年来中日友好医院建立了远程协同平台,包括远程病理会诊、远程教育培训、远程影像会诊等。通过远程医疗业务体系展开了例如临床会诊、远程门诊、远程诊断、学术交流、教育培训、远程查房等工作。

“我们每年的远程会诊业务大概是5000余例,这三年来为患者节省了将近7000余万元,由于远程协同工作大多是西部偏远的地区进行疑难危急的会诊,因此既可以减少他们到大城市奔波的时间成本,又可以减少他们的医疗费用。”彭明强如是说。

在这大势所趋下,医疗服务体验也将面临一场新的革新。人们的就诊治疗更为健康便捷,信息互通高效,成为了未来医疗发展的新趋势。

那么,如何把握“互联网+医疗”的新机遇?互联网医院要做如何做到共赢?北大光华管理学博士、中欧国际医院管理研究院研究员方向明指出,“互联网+医疗”不是取代医院,而是通过互联网+的力量,解决医院难以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要通过互联网去创新升级原有的服务体系和服务内容。

方向明表示,下一步公立医院要去发力的地方,就是跟第三方平台合作运营,通过互联网手段,提升医疗业务结构、优化患者质量。在未来医院的发展当中,达到医院患者以及平台等多方面的共赢互联网医院业务模式,同时也能够得到持续的创新性的发展。

那么第三方平台该如何跟医院对接?“我觉得在诊前和诊后,院前和院后上我们可以去参与。”阿里健康副总裁陈永胜表示,作为互联网医疗平台,在诊前可以给用户提供搜索、提供内容、提供病理的判断依据;在诊后可以根据用户去打造后续的随访、慢病的管理。“在诊疗能力上,我们跟医院之间应该是一种协同配合的关系。清楚自己的定位之后,就可能去做相应的能力建设,如此往复也能使整个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越来越大。”陈永胜说。

由于今年疫情影响,再加上国家对于互联网医院的政策支持,互联网医疗机构也遍地开花。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医疗又会迎来怎样的发展趋势?陈永胜认为,首先,从用户入口来讲,未来互联网医疗将会是一个中心化的入口;其次,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对于互联网医疗公司来讲,盘活比重建更为重要。要思考如何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把闲置、使用不充分的资源链接起来;最后,由于互联网医疗产业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的产业,因此第三方平台应以生态联盟的方式,将医院之间的能力组合起来,更好的为患者提供服务,更好的为生态合作伙伴提供价值、创造价值,更好的服务医生和医院。

中移物联网业务支撑系统运营管理_互联网医院业务模式_联网通用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