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去挂号,却是一场空,排队2小时,看病5分钟……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就医经历,而现在,“互联网+”正将这类烦恼化解于无形,让人们在家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加强,开发了大量在医院、医生、患者、企业、政府监管部门等终端使用的‘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化系统和工具,极大地优化了医疗服务流程和效率,医疗服务供需关系进一步改善,实实在在地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医生工作品质、医疗服务质量。”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研究员毕得告诉本刊记者。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完善国民健康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卫生健康委、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社会服务”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和模式,推动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托育、体育、家政等服务领域供需信息对接,促进以市场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使“优质社会服务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具体到医疗健康方面,将鼓励发展互联网医院、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推动偏远农村地区远程医疗设施设备普及、探索建立家庭医生电子化签约制度、支持引导新型穿戴设备等。
住在手机里的“智慧家医”
一走进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可以看到墙上张贴着“便民服务十项举措”,家庭医生签约、自助取号、居家养老服务、双向转诊服务……在这里,许多从前需要在医院排队才能实现的就诊流程,如今只需在手机上点一点就能轻松搞定。
这主要归功于北京市丰台区首创的“互联网+”家庭医生模式——“智慧家医”。这里的工作人员向本刊记者介绍,居民只要在丰台智慧家医微信公众号或“身边医生”APP上注册,就可以通过手机进行家庭医生签约,签约居民可以随时在手机上查询自己的健康信息、与签约医生团队进行在线沟通、预约门诊服务。
“我跟这里的医生签约已经有1年多了。”一位前来就诊的居民告诉本刊记者,“以前去医院看病不一定能挂到同一个医生的号,现在有了固定的家庭医生,平时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咨询,来看病可以提前预约,他们对我的情况也比较熟悉,看病就方便多了。”
另一位居民告诉本刊记者:“来看病的时候可以先查一下血压、血糖,这里有一个专门的自测区,测完之后结果立马就会显示在电子档案里,之后医生给你看病的时候直接就能看到。”
工作人员介绍,对于重病、失能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家庭医生团队还可以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护理等服务。
这种新型的“互联网+”家庭医生模式,让居民和家庭医生团队之间建立起相对固定、连续的朋友关系,使得医生能够全面掌握居民的健康状况,居民真正拥有自己的健康顾问。
据北京市丰台区卫健委副主任曹苁介绍,截至2019年8月,这种“智慧医家”模式已经在丰台区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落实,全区组建起家医团队450个,88名二、三级医院专家纳入家医团队,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健康管理服务。2019年1-7月,全区共计签约居民43.58万人,其中重点人群签约28.71万人。该模式也正在全市其他区进行试点,并被深圳市、广州市等地的50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广泛借鉴。
“互联网+”全面赋能医疗健康行业
不只是家庭医生,近年来“互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诸多应用的落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显著变化。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研究员赵红燕认为,“互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医院端,旨在提高医院运营效率;二是患者端,旨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三是支持端,包括商业保险、药品供应、云平台等为医疗过程提供支持的领域。
从医院端来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关博告诉本刊记者,虽然我国一直努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配置的均衡化程度,但目前最优质的资源往往还是集中在一线城市,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把一线城市比较高水平的医疗资源辐射到边远地区,让更多人能够以比较低廉的成本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毕得指出,通过云计算、5G支持低延时、超高清的远程医疗系统,远程手术、远程超声体检等高端应用逐步普及和推广,扩大了医院的服务范围和医生的服务边界,提高医院整体的运行效率。
从患者端来看,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应用在患者就医全流程中处处得到体现。“挂号排队时间长、看病等待时间长、取药排队时间长及医生问诊时间短等现象常让很多患者头痛不已,现在医院微信公众号、医院官方APP、114挂号平台等互联网工具,能够帮助简化排队、付费、取单等复杂流程,为患者省时省力,改善就医体验,实现不排队、少折腾。”毕得说,“据统计,我国区域内提供分时段预约、智能导医分诊、候诊提醒、检查检验结果查询、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的医院达到3900余家,患者在很多医院就诊时,只需要携带一部手机就能够完成挂号、就诊、缴费、结果查询等。”
从支持端来看,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互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服务模式更加专业化、便捷化、多元化。比如,可穿戴设备可持续获取身体各项体征数据,再结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和专业医疗工作人员的分析,患者可以及时享受健康咨询、筛查、预防、监护和干预等服务;又比如,叮当快药、快方送药等医药电商,甚至饿了么、美团等互联网平台,让人们买药更加方便;再比如,近日国家医保局宣布上线医保电子凭证,可直接用于医院看病、药房购药结算,目前首批7省可领取、20城可用医保支付,未来将推广至全国,并实现跨省就医互通。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张学高介绍,截止到2019年10月,全国已有269家互联网医院,19个省份依托互联网建立了远程医疗平台,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
微信扫码或拨打热线
4009602675转1
微信扫码或拨打热线
4009602675转3
手机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