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医疗健康的融合已势不可挡,但是来自行为习惯、技术瓶颈、专业限制的阻力还有很多。未来“互联网+医疗健康”会往哪儿走?在各相关方努力探索的同时,我们或许从他们的经验中找到一些方向。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信息化和大数据办主任唐勇林:
互联网与医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互联网和医疗健康是相辅相成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目前,“互联网+医疗健康”相关政策的侧重点还是医疗,着重想解决医疗问题,要促进医疗健康有序发展。
在这样大的背景下,制定《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互联网医院建设模式,主要基于5点考虑:中央有要求、群众有期盼、社会有需求、工作有基础、地方有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注重做到3个结合。第一,中央整体要求和地方创新实践相结合。第二,做优存量和做大增量相结合。医院通过互联网手段做好流程管理、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同时通过这个新模式、新业态,增加医疗卫生资源共享。第三,独立创新和防范风险相结合。互联网是一门新技术,我们要坚持高度审慎、努力创新的原则,要备好刹车,妥善处理它与安全的关系。
贯彻文件总的思路就是放、管、服。
放,是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放。比如,第一次从政策层面明确提出允许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同时开展一些互联网诊疗的服务;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医保支付政策等。
管,主要包括5个方面,准入管理、职业规则、质量监管、标准体系、数据安全。比如,某个区域要建立互联网医院,省一级必须建立监管平台;推进病案首页等方面的统一,加快全国医院信息化标准规范等。
服,分若干层次,包括服务医改、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我们在今年7月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的通知》,从10个方面提出了30条措施。
有了政策,关键看落实。一是完善配套政策。今年7月,《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标准的服务管理办法》《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惠民便民活动的通知》以及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和远程医疗服务规范等方面的文件集中印发。二是通过加强试点示范来推动工作落实。下一步,我们还将加强督导考核,督促各地建立工作机制,共同推进相关文件落地。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党委书记张伟:
医疗资源趋向开放和共享
未来的医疗是个什么状态?我认为,未来医院将会是医疗服务平台化。万物互联之后,加上医务人员多点执业的普及,医务人员将会是去结构化的,他可能不再忠于某家医院,而是忠于网络,或者忠于某个平台。哪家医院的平台搭建得越好,他的发展就越不一样。我们的整个服务体系都要重新建立。所以,医院未来的管理模式可能是跨界融合下的管理模式,核心是开放和共享。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医院管理模式也在改变。现在这种矩阵式的架构将会被扁平化的管理替代,医疗服务会走向平台自主和智能。华西医院已经开始压缩医院规模、控制床位,但服务量并没有减少,床位使用率在下降。下一步,我们将创新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普及日间、微创、腔镜等。为什么要这样做?未来,个人支付越来越少,保险支付越来越多。保险包括商业保险和医疗保险。两种保险都增加以后,对医院的监管力度将会加大。
医学是科技与人文的结合,随着环境的改变、政策的改变,我们对人的认识会发生改变,医学发展轴心也发生改变。过去我们都讲生物医学或者医学领域,现在是把文理工全部加起来,医工结合。比如,一个关节有问题互联网医院建设模式,把关节一换,是不是就破坏了他原来的平衡?华西医院建立新的医学工程科学,引进计算机科学、建筑工程科学、物理学人员,开展相关探索。
同时,医学教育领域、医学研究也会发生改变。我们医疗服务的模式,从治疗疾病驱动发展,转化为健康促进引领发展。在我们是病人等资源,未来将会是资源等病人,这样变化以后,服务体系也改变了。我们要重新规划医院发展模式,重新建立医院未来的治理体系。
这些都有了以后,我们现在讲到的大数据慢病管理模式就出现了。临床研究人员是知识的提供者,大医院病例管理人员是知识的传播者,基层的流动团队和初级医疗团队是知识的应用者,大家联合起来,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赋能基层,做好分级诊疗,服务患者。
辽宁省肿瘤医院院长朴浩哲:
信息化把医院从繁杂中解放出来
辽宁省肿瘤医院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探索,从影像云入手,然后逐渐覆盖到患者电子健康档案、科研、医院管理等。
医院成立了辽宁省影像会诊中心,影像专家通过云端可以帮助患者诊断,患者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查看自己的诊断结果;影像签约平台的医生可以在区域内、跨区域内提取相关信息,在家完成报告填写。
过去,医联体上下级的帮扶和技术支持需要定点、定时、定人,通过远程会诊中心的建立,医生通过云端,随时随地都可以会诊,医患之间的沟通也是如此。从影像云开始,目前医联体内的医院逐步实现了心电、内镜、超声、病理、检验等医技数据的共享。
除此之外,在科研管理和教学上,通过大数据搜索,可以了解到全院甚至区域内所有相关科室的相关患者的相关数据;通过机器学习、分布式计算、知识推理、知识图谱等,指导合理用药;在选题和科研方向上,通过整理数据,可以把在这里面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变成一个临床课题。
目前,医院所有的病种都成立了多学科联合会诊(MDT),可以分小组来诊疗。以前MDT在讨论过程中,都要形成一个PPT;现在就不需要,通过云端,可以直接提取所有信息,比如病史、影像学变化、治疗结果等,同步记录。此外,可以辅助追踪患者的全部临床过程,包括随访等,把诊疗行为、服务行为延伸到院外,而且所有团队可以共享。
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我们可以把全人类的或者自己区域的所有数据调出来,进行分析、应用。人类也可以从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按需要去分配时间和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利益格局都会出现一些冲突,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怎样去整合资源、建立平台,由谁来负责维护,所有权到底归谁,以及界限在哪里等问题,未来都需要一一解决。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院长田军章:
人工智能引领健康走向指尖
对于大数据,大家都不是特别陌生。在医院,大数据主要来自海量的医学知识,包括病例、临床科研资料的总结等,但这些数据都是非结构化的。尤其做科研的时候,应用起来非常困难。所以就需要通过相关的算法,把非结构化的自然语言文本结构化,变成知识库,这就是大数据应用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一套人工智能医生的模型。比如说我给它症状,它可以通过提问得到相关数据,从而得到一个大概的疾病,这样人机之间的交互就变得非常容易,因为有大数据支撑。有了这个以后,我们就可以把整个数据集成到医院的HIS系统上,把患者和人工智能医生交互的数据集成一个信息系统,供医生参考使用。
于是,我们就有了在医院的应用场景。我们对所有的业务流程进行了改造。一个是患者的就诊流程,一个是医院的业务流程。患者通过医院的微信公众号可以直接挂号,每个号都精确到分钟,完了以后可以刷脸支付。通过院内导航可以导航到医生的诊室门口。不知道挂哪个医生号的时候,告诉人工智能医生你的情况,它会告诉你该挂哪个科、看哪位医生。这样,整个就医流程被打通。不仅如此,通过人脸识别系统,患者就可以建档,直接在外面完成这个过程。
未来人工智能医生该往哪个方向走?指尖上的健康。以后我们对个人生活的管理一定是指尖上的。什么是健康?我认为健康大概有三个方面:第一是个人生活管理,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二是健康数据管理,管理我们的体检指标;第三是身心健康,我们需要接受医疗服务。未来10年,各类智能感知和穿戴设备将会出现在每个人的手腕上,可以监测包括睡眠、脉搏、呼吸、晒伤、帕金森综合征、葡萄糖值等,整个管理在未来都会用到我们的智能终端。
智能终端能够获取各类智能传感设备的检测数据、智能评估风险,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告诉你可能是什么问题,并自动连接到后台的医生,告诉医生你这个病号可能需要做哪些事,这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发展的方向。而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把健康数据和疾病数据结合起来,建立一个个人指尖上的健康管理个性化工作模式。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
周道扬:
“互联网+”给医疗提供重要机遇
“互联网+”的特性,第一是跨界。从医学专业来讲,不同学科在讲融合;从整个社会生态来讲,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在不同领域、不同业界进行跨境融合,才能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第二,创新驱动。在技术层面,我们还有很多方面没有做到真正领先或者创新,“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因为这个时代的很多东西是全球性的、封锁不了的,这也要求我们在经营过程中,把创新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第三,很多规则和话语权都是自发性的,不是一个公权力部门所能够左右的,民间的东西可能在这个领域有更多话语权和参与度。第四,互联网背后还是人,要尊重使用者的体验、尊重人性。
现在智慧医疗、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都叫得很响,但其中的推动因素是什么?一方面可能是政府要求我们去做这个事情;另一方面是因为医院发展到现在,需要跟上这个时代,做一些改变;但更多的,这里面还有很多市场化的需求。我们目前的“互联网+”、人工智能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走很远的路。对医院来讲,我们还更多地停留在医院开发阶段,主要还是推进分级诊疗方面的工作。
目前,我们医院针对基层医生开发了一个软件,只要你把主诉症状输进去,系统会告诉你接下来应该问什么;然后你把相应的部分输入电脑里,它会告诉你下一步需要做哪些检查;病人做完这些检查后,将结果返回到电脑里去,系统会得出一个模糊诊断,最终确诊由医生来做;明确诊断之后,系统还会推送接下来应该做哪些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很多漏诊。
我们在很多方面需要政策支持。比如人才方面,需要互联网跟医疗相结合的人才;在支付问题上,怎么把它打通,将医保卡、健康卡、每家医院自己发的卡等融合在一起。目前,人工智能在很多时候占用了医生的很多精力,很多环节还需要医生去点、去算、去退费,我觉得未来还是要把很多流程放到手机端来完成。
中日友好医院远程医学中心主任卢清君:
互联网医疗需要产学研用联合创新
目前,面对互联网医疗,医生有很多疑虑:互联网医疗到底是什么形式?我们在这上面的数据到底该如何管?我的电子签名流转到社会上去,被人改了处方怎么办?这些问题涉及依法执业模式,归根结底是生产关系没有确定。
在远程医疗领域,我们的生产关系是什么?互联网带来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改变了业务形式,实际上改变的是生产关系。但需要法律依据、行业法规等,才有可能发展新型生产力,才能形成新业态。
光靠技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提高数据质量,一方面改善数据结构,一方面要整合资源。怎么整合呢?专科医生的行为至关重要,要推行规范化诊疗、标准化数据、格式化病例。
我们要建立创新合作模式,把产业引进来,把大学引进来,让医院参与,形成一个产学研用的联合创新模式。把大数据、人工智能最新的理念和技术引到医疗技术上来,提升学科建设。在医疗协同、教育培训、科研合作以及重大机制防控中发挥作用,让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医疗资源能够合理搭配,改变医院运营模式,提升效率,提高影响力,形成上下联动的医疗新业态。
文/健康报记者 徐秉楠
图/健康报记者 张丹
王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