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银川互联网医院 服务器,互联网医疗江湖依旧风波不断。继年初腾讯旗下的腾爱医生宣布正式关停业务后,主打熟人医患模式的互联网医疗公司青苹果健康,也在6月初宣布将全面停止运营服务。
与此同时,京东将京东大药房、药京采和京东互联网医院三块业务从京东商城中拆分出来,重组成立京东健康。在5月初,京东健康宣布了独立运营。成为了继京东数科和京东物流之后,由京东集团打造的第三只“独角兽”。
虽然接连有互联网医疗企业倒下,但仍有新玩家加速入场。自2014年“医疗创业元年”以来,2000亿风投资金加码其中提供枪支弹药,5000余家互联网医疗公司先后“揭竿而起”,试图逐鹿中原,一时间2000多款移动医疗APP通过认证。和许多“过热”的行业一样,经过2017年以来资本退潮期的“出清”,数以千计的相关公司被无奈注销。如今5年过去了,互联网医疗江湖依旧风波不断,闭环难成、模式待考、未规模化盈利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大多数公司,互联网医疗企业的抢滩登陆战似乎远未结束。
01|草莽时代,“豪杰”并起
2014年,国家卫计委(卫健委前身)正式提出“远程医疗”这一名词后,互联网医疗在这一年彻底爆发。起初互联网企业主要以在线挂号、在线问诊、医疗科普为切入点进军医疗行业。
比如丁香园则通过医学资讯和科普知识,将医生、患者连接起来;微医的前身叫「挂号网」,为患者提供在线预约、挂号服务;春雨医生则将「问诊」搬到了网上,实现患者可以与执业医师通过文字、图片等多种方式交流,获取医疗建议。但受限于政策规范,这项业务被称为「轻问诊」,轻问诊模式一经推出即点燃市场,后续诸多平台纷纷效仿。
此模式能将病人分流筛选、节约病人时间,并且合理分配医生资源,平衡大小医院之间的用户量,让用户“看病难”的问题得到缓解,平台在短期内发展了大量的医生,并通过大量广告推广的方式获取了不少用户。
春雨医生的轻问诊业务,和挂号网的挂号业务,为行业创造了最好的样板。一时间“豪杰”并起,并喊出要“颠覆医疗”的口号。彼时但凡创业公司有好看的用户量、日活数据,就有投资人愿意给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正热,市场“热钱”烫手,越来越多的融资,制造出了更多的弹药,送到了互联网医疗的战场。
市场硝烟四起,抢医生、抢用户的“补贴大战”由此拉开序幕。上千家互联网医疗平台纷纷上线,在“得医生者得天下”的信条下,不少医生“被注册”,不少平台之间的医生高度重合,不少创业者开始抱怨“平台太多,医生都不够用了”。商业健康险公司也开始挤入互联网医疗领域,希望分得一杯羹。
02|流量变现遇阻,转战互联网医院
但医生入驻形式的缺点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服务质量投诉率先波及春雨医生。此时春雨医生正准备收取会员费,以流量变现来完善盈利模式,但此阶段互联网医疗的主要业务仍处于轻问诊和挂号服务两方面,这样非刚需性的项目使得用户的问诊需求呈现出“低频、浅层次”的特点,并未支撑起主流用户的付费意愿。
此外,诊疗手段的匮乏也在限制互联网问诊发展,医患双方只能简单交流,进一步的医疗器械检测还是要去医院。通过互联网进行问诊的疾病集中于常见病、慢性病,但即便如此,互联网问诊还是很难进行确诊。
另一方面,在线问诊的资质仍不明朗。2015年4月,国家卫计委(国家卫健康委前身)新闻发言人宋树立表示,除医疗机构提供的远程医疗外,其他涉及医学诊治的工作不允许在互联网上展开。被叫停的线上问诊行为演变成了健康咨询。
由于健康咨询最终并不指向处方,没有很强的药物复购需求,造成了咨询付费规模小,复购率较低,增值服务等其它收费模式转化率低的情况。完整的商业闭环难以形成,平台无法单纯依靠健康咨询来支撑长期发展。有人提出“医疗的本质是把病看好,看好病才能收到钱。”随后战火便开始燃至互联网医院领域。
最初是在2014年10月,依托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广东省网络医院成为率先尝试“网络医院”的实体医院。2015年12月,微医和桐乡市政府共同创建的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落地乌镇。乌镇互联网医院探索了四个要素,与实体医院结合;只做复诊,不做首诊;电子处方;跨省多点执业,这些要素此后一一被国家政策采纳。
此后的2016年,全国掀起了大规模建设互联网医院的浪潮,公立医院纷纷选择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建设互联网医院:三甲互联网医院“浙一互联网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网络医院”等2016年12月,好大夫银川互联网医院正式上线开业。此时,全国的互联网医院数量已达36家。
03|管理政策落地,持续性盈利问题难解
2017年,资本行业进入快速退潮期,互联网医疗行业拉开“出清”大幕,数以千计的互联网医疗被注销,此时一份国家层面的《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迅速在坊间流传,尽管这份文件始终没有正式对外发布。但其中一条就是禁止医疗机构(民营医院、公立医院)叫网上医院,这一条直击要害。一团乌云开始笼罩在互联网医疗行业的上空。
直到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26号文),明确提出了“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七个发展方向。
2018年7月,国家卫健委印发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三份互联网医疗领域的重磅文件。
三份文件首次明确,无论是互联网诊疗行为,还是成立互联网医院,都必须依托于线下的实体医疗机构,国家对其均实施准入管理“互联网诊疗活动应当由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提供。”互联网医疗只允许复诊,不允许首诊。
虽然限制了部分企业发展的可能性,但同时明确了互联网医院可以“做什么”,给互联网医疗行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方向。有关数据显示,截止当前,全国互联网医院已超过100家。
然而规模化盈利问题依旧困扰着互联网医疗企业,以出现以呼声高涨的互联网医院为例,健康界智库在《2019互联网医院发展研究报告》中直指其盈利艰难,仅有7.14%实现了转盈。
自2014年互联网医疗元年开始,互联网医疗企业在C端和B端多个角度,频频发力突破。然而业内却鲜有互联网医疗企业盈利的消息,头部企业的财报情况证实了互联网医疗行业盈利艰难的处境。
2019年2月27日,平安好医生公布了上市后的第一份财报,首次公布了平台付费用户数量以及付费转化率。作为去年香港资本市场第一只“科技独角兽”,平安好医生2018年全年实现收入33.38亿元,同比增长78.7%;净亏损9.13亿元,较2017年的10.02亿元有所收窄。
与之类似的1药网母公司111集团2018年财报显示,2018年度111集团净营收为17.860亿元人民币,净亏损3.80亿元,比之2017年2.49亿元的亏损有所扩大。
两份报表背后均指向互联网医疗企业面对的一大难题,即持续性盈利困难。此前出现的百度医生关停,寻医问药网、就医160等互联网医疗平台裁员、转型,都与不具备可持续性盈利能力有关。对于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做服务不赚钱,做线下又太重,过往的流量变现也无突出进展,行业急需找到新的商业模式。
04|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发力技术和打造品牌成为关键
目前业内公认,互联网医院最核心的一块业务将是在线处方。处方外流在政策层面基本已经明确,互联网医院势必全面进入在线处方业务。而在线处方当前的关键是在对接医保支付上,互联网医院是否与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医院获得同等待遇。
2019年6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明确规定制定互联网诊疗收费和医保支付的政策文件,责任方依然为国家医保局,且强调在2019年9月底前完成。这份文件一出,使得互联网医疗服务在全国范围内正式纳入医保的趋势日趋明朗。
春雨医生公关总监谭万能表示,从日前发布的国办发〔2019〕28号文件规定的时间节点看,目前已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各省份,大概率今年都将逐步把互联网诊疗的相关项目纳入医保支付的范畴。不过用互联网技术改造医疗行业,仍然走得比较缓慢。
心医国际副总裁王钊表示,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机会在于通过技术服务及运营支撑的有效运用,促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而目前的互联网医疗本质上,只解决了一个连接的问题,然而,互联网医疗行业通过连接的方式,并未真正解决医疗资源稀缺、用户看病难贵的问题。
谈及互联网医疗平台,“这不是平台,只是一个沟通工具。”一位医生用户如是说道。“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于用户和医生来说,治病看病是人命关天的事,这造就了医疗一直以来形成的信任模式,而这种信任是基于线下的直接接触。这就是互联网医疗一直没有切入诊疗核心的真正原因。因此即便是政策上,医院对互联网敞开了大门,首诊和处方权仍然被线下的大医院紧紧攥住。”
那么互联网医疗机构该如何破局呢?
回顾互联网改变线下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无论是网上购物如淘宝、京东、拼多多,还是网上支付,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都至少从两方面进行了准备,一方面发力技术,建立应用场景,降低用户使用门槛及提升使用感受;另一方面是,树立品牌,建立互相信任,改变用户行为习惯。
2019年,随着5G商用牌照的发放,5G时代开始加速来临,在人工智能技术日渐成熟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医疗正在被寄予厚望。数据显示,5G网络的综合性能是4G的100倍,这对互联网医疗企业化解国内医疗资源分配问题有着重要作用。高速率传输急诊数据、高清实时远程会诊、低时延远程手术治疗等……将从理想变为现实,建立最佳应用场景,让平台回归平台,不再只是沟通工具指日可待。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在线问诊还是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疗机构同质化情况十分严重,在市场尚未成熟阶段银川互联网医院 服务器,会有很多消费者因不能明辨各平台良莠程度,主动选择回避使用。因此互联网医疗机构应立足自身优势,确认自身定位,树立企业品牌形象,主动向用户传达自身企业责任、平台服务、文化价值,建立起真正的互相信任,与用户建立的持久稳定的互需关系。这都将成为破局的重要途径。
整体资源不足、优质资源稀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供需关系扭曲带来社会矛盾激化,是我国目前医疗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医改的不断深入,互联网医疗也在伴随着医改的一次又一次变革,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解决看病难等顽疾,把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让基层用户就近享受到了优质的医疗服务。或许我们该给互联网医疗行业一些耐心,相信更好的未来就在不远处。